全人生活綠群帶場域計畫,不只是美化校園,更從根本出發,翻轉土地淹水問題,找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之道,賦予校園既有空間全新的生命力。從上而下,由內而外對細節的講究與不妥協的用心,此案榮獲國際級景觀大獎 LILA「校園類」首獎,讓台灣的設計創意與施作實力登上世界舞台。
桃園中壢,中原大學
2020年11月
耐候鋼、不銹鋼、雨撲滿
整體地景景觀改造工程
從 2019 年起與中原大學合作多項校園改建工程計畫,其中「泉源之谷」的工程施作極具挑戰性,設計團隊在不傷害校園老樹群的前提下,要解決淹水問題;特別聘請植物專家為植物根系進行清洗,調整地面高度引導排水方向,藉由地下管線的特殊引流設計,匯集雨水至地底下的回收槽,建造校園大型滯洪池;在環境的美化方面,建造湧跡牆為校園指標性地景,以植物為主體開展出兼具環保與永續的綠色生活場域。
以舊花檯原本的結構為基底,利用不銹鋼架支撐,將湧跡牆的形狀塑形,透過不動角度、動長度的原理,將鋼板往前推進呈現斜角;總長35米的湧跡牆,採用大片紅土色澤的耐候鋼一片一片組裝而成,由於要乘載涓涓水瀑自牆面流下,首要考量水密性的問題,加上要拉這麼長的水線,有好幾個出水口,同時還需要考量水壓的問題;在經過精密計算與細心施作下,完成了中原的全新地標。
作為人來人往的候車亭,設計師想以鋼構藝術簡約呈現,由於從設計圖上看來支撐架少,上方雨遮部分採用的鋼板面積大,就建物安全上有頭重腳輕的疑慮。宏燁營造透過實際建模,在結構設計上重新思考,將雨遮的鋼板採用不同角度拼接,而下方支架部分從外表上看起來好像底部只有小面積的支撐,但其實我們在地底下有額外設計向下延伸的支撐點,才得以將設計師想表現的視覺呈現完整表留!雨遮的天花板,特別採用鏡面不銹鋼,透過反射的倒影隨著時光流逝呈現不同風貌;將時間、天候、植物、光線、人物融合一體,呼應整個空間流動之美。
從浮葉亭延伸出來的坡道,我們利用高低差,讓坡道兼具景觀與座位平台的功能,使整體空間因為人的參與互動在充滿綠意的自然景觀中增添流動的豐富性。
用鐵件隔柵的方式呈現,讓植物能健康恣意地生長
「泉源之谷」為中原大學低窪區域,此工程的主要重點為解決此處淹水的問題。經由設計團隊巧妙設計後期望達到雨季時滯洪旱季時蓄水的雙效利用,工程包含重新調整路面的高低差、埋設地下涵管及滲水管,並在草地下方增設雨水積磚槽及回收再利用的儲存槽,多方工程配合下分層處理水的問題。
中原大學設有建築、設計學院,在工程合作上有別於一般進場施作的體驗;校方不只尊重設計團隊的創意,更廣納施工單位的建議,給予非常大的空間,感覺不只是完成工程,更像是所有人一起完成一件偉大的作品。